南水北调后续工程开工
2022-10-1015:13:15来源:中学时事报
南水北调工程是一项世纪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将之称为“国之大事”。洁净清澈的南水跨江淮、穿黄河、依太行,千里北上,直达京津腹地,缓解华北大地的干渴。今年7月7日,其后续工程“引江入汉”启动,成为南水北调后续工程的首个开工项目。
湖北丹江口市丹江口水库景色(2021年5月20日摄,无人机照片)。
摄/新华社记者才扬
何谓南水北调工程
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解决北方补充水源、优化水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它分为东、中、西三条线路,东线工程起点位于江苏扬州江都水利枢纽,中线工程起点位于汉江中上游丹江口水库,三线总长度达4350公里。目前建成运行的是东、中线一期的两线两期,西线工程尚处于规划阶段。
这三条调水线路联系起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构成了“四横三纵”的总体布局,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投资额最大、涉及面最广的战略性工程。
今年7月7日,其后续工程“引江入汉”启动,成为南水北调后续工程的首个开工项目。引江入汉工程也是“十四五”期间构建国家水网的重要一步。
南水北调的根本目标是改善和修复黄淮海平原和胶东地区的生态环境。一方面积极探索治污工作新模式,强化水源区和工程沿线水资源保护,处理好发展和保护、利用和修复的关系;一方面加大生态补水力度。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回顾
1952年10月30日,毛泽东主席在视察黄河时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南水北调”宏伟构想就此提出。
1953年2月,毛主席乘“长江”舰视察长江,与时任长江委主任林一山讨论了南水北调问题。为贯彻毛主席关于南水北调工作的指示,水利部与长江委经反复比选,最终确定了丹江口枢纽分期开发方案及中线近期从汉江丹江口水库取水、远期根据黄淮海平原的需水情况从长江三峡库区调水至汉江的水源方案。
1958年9月1日,丹江口水利枢纽正式开工建设,至1974年2月,枢纽初期工程建成。
2002年12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总体规划》。
2003年12月30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开工建设;2014年12月,一期工程正式建成通水。至2022年4月,已累计向北方调水518亿立方米,7900多万人受益,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
2021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扎实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国家水网。
缺水形势为何依然严峻
南水缓解了华北大地的严重缺水状况,但黄淮海流域及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缺水形势依然严峻。
南水北调东线、中线一期主体工程投入建设始于20年前,几十年来,受水区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经济更发达,水资源供需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地下水回升和人们的生产生活越来越需要南水。规划之初,南水北调工程只作为北方地区的补充水源,现在的南水已跃升为许多大中型城市的主力水源。
需求猛增,水源区的水够调吗?根据测算,河流天然来水有丰有枯。从平均年份数据上看,经过合理调度,长江下游来水可以保证东线工程调出量,丹江口水库来水量基本满足中线工程平均调出量。但随着我国人口峰值的出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对水资源的刚性需求在达到峰值(称之为“水达峰”)后自然会逐步降低。
7月7日,引江补汉工程隧洞出口。
摄/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引江补汉工程:后续工程的首个开工项目
今年7月7日,南水北调的后续工程——引江补汉工程正式开工,这是南水北调后续工程的首个开工项目。
引江补汉工程是从长江引水至汉江的大型输水工程,也是“十四五”期间构建国家水网的重要一步。据测算,工程建成后,中线工程年度北调水量将超115亿立方米,将为京津华北地区提供更充沛的水源保障,并向汉江及工程输水沿线补水,造福亿万人民。
三峡水库是长江流域的“大水缸”,丹江口水库是汉江流域的“大水盆”,引江补汉工程连通长江、汉江流域与华北三地,是国家水网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引江补汉工程曾有3个方案:从三峡水库提水至丹江口水库的坝上方案、从三峡水库引水至丹江口水库坝下的坝下方案、坝上坝下双线引水方案。综合比选,坝下方案胜出。
坝下方案全程自流,线路短,投入小,通过水量置换增加中线北调水量,确保丹江口水库和北调水的水质安全,改善汉江中下游生态环境,同时具备向工程沿线宜昌市、荆门市和襄阳市的补水能力。
工程取水口位于长江三峡库区左岸龙潭溪,出水口在丹江口大坝下游汉江右岸安乐河口,总长194.8千米,由进出口建筑物、输水隧洞、石花控制闸、检修交通洞等组成。此地段属大巴山系东段以及秦岭山系东南余脉,软质岩及碳酸盐岩广泛分布。
特殊的地形地质条件,决定了这项工程规模宏大、施工周期长达108个月,也因巨大的技术挑战,创造一系列“全国之最”:
单洞长194.3千米、等效洞径10.2米!是我国在建长度最长、洞径最大、综合难度最大的有压引调水隧洞;
引水流量212立方米/秒!单洞洞挖量近3000万立方米!是我国在建工程量最大、引流量最大的长距离有压引调水隧洞;
直径12米级TBM(隧道掘进机)数量达9台!是我国在建一次性投入超大直径TBM施工最多的隧洞;
最大埋深1182米,埋深超过600米的洞段占50%!面临强岩爆、突泥涌水、大断裂、软岩变形、高地温、有害气体等多重风险挑战。
引江补汉工程全境在湖北,荆楚大地也将从工程中获益巨大。工程建成后,可改善汉江水资源条件,有力推动汉江流域生态经济带建设。此外,还可以在鱼类产卵期实施生态调度,通过汉江中下游梯级全部敞泄,形成人造洪峰、恢复天然河道状态,促进鱼类繁殖。
来源/经济日报、湖北日报
延伸阅读
南水北调对北京供水格局的改变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构建首都水网、强化水资源战略储备中发挥的作用也日益凸显。调水量逐年攀升,从根本上改变了受水区的供水格局。
北京建成了一个沿北五环、东五环、南五环及西四环的输水环路,拥有向城市东部和西部输水的支线工程,以及密云水库调蓄工程。南水供水水网犹如一个变形的“十”字形,全市构建起“地表水、地下水、外调水”三水联调、环向输水、放射供水、高效用水的安全保障格局。
在水质安全方面,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推进水质监测、水质保护、风险防控等水质保障工作。中线建立起“1个中心、4个水质实验室、13个自动监测站、30个固定监测断面”的水质监测体系,不断提高水质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完成的中线总干渠水质预警预报业务化管理平台,具备数据展示、实时监测、预警预报、应急处置、数据共享、风险防控等功能,水质监测能力不断提升,确保了中线水质稳定达标并持续向好。
目前,南水已占北京市城区供水七成以上,中心城区供水安全系数由1.0提升至1.2。此外,居民喝水的口感也越来越好,家住北京南城的居民们发现家里的水质好了,口感甘甜,水碱比以前少多了。
南水北调供水水网为北京高效用水提供了安全保障。通水以来,已连续实现七个调水年度的输水量连年攀升,向工程沿线50余条河流生态补水,推动了华北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和河湖生态环境复苏,地下水得到有效回补,地下水位整体回升,滹沱河、子牙河、大清河等多年断流河道全线贯通。
永定河也实现了26年以来的首次全线通水,河道水面面积明显增加,地下水回补效果明显,水质显著改善,生物多样性进一步丰富,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逐步提升,永定河绿色生态河流廊道初步形成。
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