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雨燕 “一带一路”上的“生态大使”
2022-10-1015:18:03来源:中学时事报
9月18日是第十个“北京湿地日”,“首都市民最喜爱的鸟”评选结果揭晓,北京雨燕等30种鸟入选。经专家论证,确认这30种鸟均为北京地区有自然分布、大众喜闻乐见且有一定生态或文化价值的物种。
北京雨燕,是世界上目前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野生候鸟,于1870年由英国鸟类学家罗伯特·斯温侯在北京首次采集到这一亚种并为其命名。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福娃“妮妮”原型,到2022年北京中轴线申遗的首个数字形象,穿过数百年风雨阳光的“北京雨燕”,可谓是历史北京、文化北京、生态北京的代表之一。
“北京雨燕”名字从何而来
鸟类是自然的精灵,是人类的挚友,是社会文明的写照。
全球鸟类种类特别多,雨燕在全世界广泛分布。中国的雨燕多见于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向南可分布至四川北部、湖北西部和江苏北部。单是在北京,如果把带“燕”字的鸟限定在燕科和雨燕科两大类,就有九种,包括普通楼燕(即北京雨燕)。
在中国,“燕”总和人在同一屋檐下生活。“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古人爱鸟、护鸟可以从古诗词中窥到一二。
北京雨燕中文正式名为普通雨燕北京亚种。英国鸟类学家罗伯特·斯温侯1870年在北京首次采集到这一亚种,将其拉丁学名命名为Apus apus pekinensis,北京雨燕由此得名。
我们经常唱:“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这里的燕子是家燕。其实,北京雨燕和家燕并非“近亲”。
雨燕是夜鹰目,属于攀禽;而家燕、金腰燕,属于鸣禽。从身体构造上看,雨燕不像家燕三趾在前、一趾在后,它的跗跖很短,脚趾四趾都向前,这导致它们落地后很难支撑起身体,也不能在平坦的地面走动,更无法像其他鸟那样借助腿部的蹬力起飞。
因此,雨燕想尽办法不落地。只有在哺育幼鸟时,雨燕才会短暂地寄居在悬崖上或落在巨木枝头上。平时,飞行过程中,雨燕的两只脚会收起来躲在羽毛里,仿佛是一只没有脚的鸟在空中自由飞翔。
被称为“无脚鸟”的雨燕,飞翔时,窄长的翅膀一般充分展开,形成一条弧线,时速能超过100公里。雨燕的喙很短,不像其他鸟类用喙去“捉”虫子,而是在飞翔过程中,张大喙让飞虫“自投罗网”。即便喝水,也是张着喙从水面掠过。有研究表明,雨燕一生几乎不落地,甚至在空中交配、休息。
北京雨燕喜欢高大的古建筑
每年春天,北京雨燕陆续从非洲飞回北京栖息和繁殖。市民、游客在正阳门城楼、颐和园廓如亭、北海公园九龙亭等地,经常看到飞驰而过的雨燕,老北京人称呼雨燕为“楼燕”。
北京有许多高大宏伟的古建飞檐翘角,且梁、檩、椽纵横交错,形成了一个个木制的“人造洞穴”,为雨燕提供了理想的繁殖之所,并能有效预防天敌的捕食。此外,选择在高大的建筑物筑巢繁衍,对于“无脚鸟”雨燕而言,身体从高空自然跌落过程中,展翅即可飞行。
新中国成立之前,北京基本没有现代高层建筑,雨燕主要选择皇家建筑、寺庙古塔等筑巢, 雨燕小巧灵活的身姿与精美的古建相映成趣,成了古都北京的生态符号。尤其是傍晚集群飞翔的雨燕,可以说是北京的一种标志性景观。
随着城市“长高”,原本只在古建筑筑巢的雨燕逐步适应了城市化发展,开始选择在现代都市的桥梁洞穴、缝隙等高大现代建筑栖息。
从目前的调查数据看,栖居现代建筑的雨燕数量要多于栖居古建筑的。例如,去年调查中,单个点位出现的雨燕数量最大值是1400只,这一数据出自百子湾桥、天宁寺桥。
近年来,市民也常在郊区的高空中见到飞翔的雨燕。可见,雨燕在北京的栖息范围在不断扩大,这和北京不断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分不开的。
北京雨燕的迁徙路线
已有研究表明,每年4月,北京雨燕从非洲南部抵达北京筑巢繁殖,7月底、8月初,再返回非洲南部越冬。然而,这条往返行程近三万公里的迁徙之路具体经过哪些国家,是否存在停歇点,沿途气候如何,长期以来人们仍知之甚少。
不久前,一项针对北京雨燕迁徙行为的追踪研究成果在国际期刊《运动生态学》上正式发表,首次精确揭示了北京雨燕迁徙生态学规律。
该研究项目由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瑞典隆德大学、英国“雨燕行动”团队和比利时皇家自然科学研究院的科研人员和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观鸟专业委员会的志愿者联合实施。2014年至2018年,研究团队在位于北京颐和园的廓如亭先后为66只北京雨燕佩戴微型光敏定位器。借助这种记录光照强度、以昼夜变化规律进行定位跟踪的低耗回收型设备,科研人员成功获得了其中25只个体的光照强度数据。
数据显示,北京雨燕的秋季迁徙大多始于7月中旬,它们离开北京,向西北进入蒙古国,进而向西进入我国新疆北部,由准噶尔盆地进入中亚地区,8月中旬越过红海,9月初到达非洲中部,在刚果盆地或邻近区域作40天的短距离移动。随后,北京雨燕缓慢南下,最终于11月初到达越冬地——海拔约1000米的南非高原,全程14733公里,用时111天。在结束了越冬期长达100天的游荡生活后,北京雨燕于次年2月中旬开始向北迅速移动,在刚果盆地东部逗留近1个月。随后,它们转向东北,于4月初离开非洲,日夜兼程,在4月下旬回到北京,全程13572公里,用时64天。在整个往返迁徙过程中,北京雨燕共飞经亚洲和非洲的37个国家。
上述路径显示,北京雨燕迁徙途经的国家,大部分位于“一带一路”沿线,它们堪称“一带一路”上的“生态大使”。
见证古都生态治理成果
北京雨燕并不是一个濒危种。不过,从生态学上来讲,普通物种同样重要。据推测,目前北京的雨燕种群规模达到一万只以上,比十余年前明显增加。
近年来,北京建设了一批城市森林,并先后建成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79处,总面积36.8万公顷,使全市90%以上的国家和地方重点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
《北京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显示,在北京这片1.6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有596种野生动物繁衍生息,其中野生鸟类超过500种。这些数据证明,北京已成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
随着北京生态环境的改善,北京雨燕受到越来越多关注。北京雨燕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妮妮”的原型,还是北京中轴线申遗打造的首个数字形象,甚至还“飞”进了北京2022高考思想政治科目中,让考生运用科学思维提出保护北京雨燕的建议。
作为全世界唯一一个以“北京”命名的鸟类,北京雨燕已在正阳门上筑巢600多年,是北京中轴线上的“老北京”。作为古都文脉的传播使者,北京雨燕将带动公众关注更多野生鸟类、关注更多野生动物,进一步推动北京建设生物多样性之都。
来源/中新社、光明日报
延伸阅读
北京市湿地面积已达6.21万公顷
北京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这其中离不开湿地的贡献。研究显示,湿地为本市近50%的植物种类、76%的野生动物种类提供了生长栖息环境,截至2020年,北京的湿地中共发现野生动物202种。
《北京市湿地保护条例》于2013年5月1日起实施,将每年9月的第三个星期日定为“北京湿地日”。今年是《条例》实施十周年,也是第十个“北京湿地日”。
十年来,共有47块湿地列入市级湿地名录,总面积达2.7万余公顷,占全市湿地总面积的46%。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湿地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小区为补充的湿地保护体系基本形成。全市将湿地恢复与建设与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统筹推进,坚持宜林则林、宜湿则湿,促进湿地保护高质量发展。
“十三五”以来,本市累计恢复湿地约1.2万公顷。按照《国际湿地公约》口径统计,全市湿地面积已达6.21万公顷。
因地制宜,是湿地恢复和建设的重要原则。在中心城区,北京市结合海绵城市推进小微湿地和雨洪湿地建设。在平原地区,如城市副中心、新机场、永定河流域等重点区域,本市建设了大尺度森林湿地,解决“绿而不活”“有林无水”的问题。在生态涵养区和京津冀交界地区,推进延庆野鸭湖、密云穆家峪、大兴长子营等湿地公园建设,加强湿地生态保育,进一步优化湿地生态功能。
“十四五”期间,北京市计划建设50处小微湿地。小微湿地指的是面积1公顷以下的湿地,一般来说,要么建在寸土寸金、高楼林立的城区,要么建在地形崎岖、山高坡陡的京郊山区,能成为动物们的重要饮水地。
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