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那一纸校报校刊
2022-10-2616:00:08来源:中学时事报
校报校刊始终是校园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北京的一些中学里,也有一些各具特色的校报校刊,它们自创刊以来,历经了几代对校报校刊有着深厚感情的成员们的交接与传承,得到了越来越好的发展。校报校刊在学校中的存在,不仅让校园信息有了独特的传播途径,也给予了中学生更多拓展眼界的机会,在学习生活中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在文字中留下美好青春的印记。
北京八中《致美》
北京八中初中部的《致美》校刊于2017年创办,它的创刊人、首任主编孟佳妮表示,办校报是当时学生会同学很长时间以来的梦想。校报的刊名使用了八中校训“勤奋进取,和谐致美”中的“致美”二字,印在每期的刊首。
起初,校报承担了对学生会活动的宣传。刚开始运行时困难也有很多,同学们也都不知道《致美》是什么,许多校报印出来都被同学们当草稿纸。
到了第三任编辑部部长谢敏仪接任时,《致美》校报的运行模式和栏目版块大致确定下来。编辑部有时也会请报社的老师来教大家一些新闻方面的知识。《致美》50期时还出了特刊,像杂志一样印了五六十页,涉及的内容也更加广泛,用谢敏仪话说,多了些“稍微有点叛逆而不同寻常的版块”。
2020年由于疫情的原因,大家都转为线上的网课学习,《致美》也开始向线上拓展。3月,《致美》校报在北京八中公众号上发布了疫情主题的云校报特刊。时任主编李晗琦表示,做《致美》公众号一直是大家的一个目标,由于疫情的暴发,给了他们提前走向线上的时机。“云校报对于《致美》的发展来说,是我们一个里程碑式的进步。”
到2021届编辑部接手时,大家将云校报做了下去,几乎每周一刊,每次制作云校报的方式与线下方式一样,要征稿、编辑排版、找老师一遍遍审核……每一期的工作都不轻松,但大家都乐在其中。慢慢地,在同学们的不断努力下,线上版的《致美》也有了专属的副刊,会和广播站、宣传部联动,也会发布一些视频等。
作为现任主编,刁尹晰表示《致美》校报让同学们在编辑部的活动中提高了合作意识,在社交方面逐渐成熟,大家都在与校报一起成长。
北京四中《流石》
2007年,老师的一句“文学社是谈文学,办杂志的地方”,使第一届《流石》主编吴昕悦意外萌生出了创办校刊的想法。“那是一个15岁的小孩,第一次雄心勃勃地参与计划着一份杂志,并初窥其雏形。”北京四中的《流石》就此逐渐发展起来。
《流石》由四中文学社负责运营,内容上也更偏重文学性。《流石》一方面会刊登许多同学们的自发来稿,比如大家创作的小说;另一方面也会组织一些主题讨论,曾有一期的主题是《我们与死亡的距离》,对于这个话题,四中的同学们就会有很多想法,征稿在校园中很受欢迎,这也让文学社的成员们备受鼓舞。
这些年来,《流石》纸刊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一年四次出版,封面从统一颜色,改成了四季四色。第14届文学社社长廖婧茹说,这也证明了《流石》校刊和文学社都在不断地创新和改进。
五六年前,属于《流石》的“枕流漱石”公众号正式建立。作为文学社的官方公众号,“枕流漱石”想在校刊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文学社的影响力。汪昊宇是“枕流漱石”的新任编辑,在他的带领下,公众号也在最近推出了不少创新栏目。比如除了发布文章之外,在卷首语上增加了电台,让同学朗读卷首语或美文,这样的栏目也确实给“枕流漱石”带来了更多的阅读量。
文学社除了线上线下“两手抓”,近几年也在不断发展校园文创产品,文创部部长朱芷睿表示,他们的初衷是希望能给四中的学生带来一份关于校园时光的特殊纪念。
像首任《流石》主编吴昕悦所说:“流石始终作为一片澄澈的天空,由迸射的灵感点燃,为横溢的才华,提供最卓越的平台。”《流石》在不断吸收新鲜血液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四中的历史底蕴与人文情怀。
北师大实验中学《影来窗际》
北师大实验中学的校刊历史悠久,从实验中学的校史中便能看到校刊的影子。“校无校刊是一件憾事,”这是实验中学老校长王本忠先生说的,于是,在1992年75周年校庆之际,实验中学正式建立了校刊《影来窗际》。
最初,校刊印刷条件有限,只能用最传统的油墨刻版技术,在泛黄的纸张上进行印刷。但即便是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校刊还是在同学们的手中一代一代传承了下来。
对于主编李盈润来说,《影来窗际》是一个了解学校历史和融入校园氛围的重要媒介。初入学校面对陌生的环境,是校刊让她逐渐了解了实验中学的文化和历史,给予了她和过去的校友“对话”的机会,看到以前的同学们记录下来的内容,也因此渐渐与学校建立了独特的“连接”。
近些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媒体深深嵌入了中学校园生活,主编李盈润也认为,这是现代社会主流的发展趋势。但《影来窗际》依旧在坚持着纸刊出版,虽然没有新媒体那样快捷,但纸质刊物能成为连接过去和现在的媒介,具有实体的分量,也是历史的延续。李盈润表示,希望《影来窗际》能够一直坚持纸质版的印刷,同时结合线上新媒体的形式,在保证学校传统的同时,扩大影响力和时效性。
采写/学通社西城分社 曹睿源赵紫祎 汪一涵 陈沐凡
梁静媛刘欣宜 邹海融 陈科竹 赵羽彤
编辑/赵婕
校报校刊巡礼
北师大附中
《附中人Further》
《附中人Further》是由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生自主创办的非营利性校园文化品牌,旨在倡导同学们的视野不局限于课桌、试卷与标准答案,而强调常识、专业、新知,鼓励独立思考并投身实践。《附中人Further》创刊于1988年,30余年来,《附中人Further》致力于“书写具有广泛意义的校园故事”,成为校内师生及同龄人的展示平台。目前,《附中人Further》已是全国中学生校园刊物中最专业、精美的产品之一。
八十中
晨光文学社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晨光文学社是2004年建立的综合性学生社团,晨光文学社坚定秉承“健康、仁爱、和谐、进步”特点鲜明的社团宗旨,编辑报纸,开办书屋,推出午间讲坛,主办新年诗会,进行采访、采风、交流、演讲、朗诵,参加国内创新作文大赛等一系列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极为灿烂的成果。
八一学校
八一校园记者站
八一校园记者站,从2010年9月成立至今,始终是实力派五星社团,是校园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一批又一批热爱生活、拥有新闻理想的学生记者走到一起,用青年先锋的视角传达新闻观点,做有个性、有质量、有思想的新闻报道,让更多人了解到八一的办学发展和学子成长的风采。
北京一零一中
101TV
101TV全称北京一零一中校园电视台。在北京一零一中一百多个学生社团中,常年荣获十佳社团榜首。在这里,我们一同记录青春,一同书写生活,一同奔赴未来。
北师大二附中
《三色草》
《三色草》是一个供北师大二附中同学发表文章、表达思想、展示校园生活的平台,同学们对文学的热爱,对哲思的向往,都可以在《三色草》得到实现。《三色草》是一份有情怀有热情的刊物,我们用纸张将文思与哲思记录下来,传递下去。
人大附中
《无疆》
《无疆》是来自人大附中的校园媒体。从2002年宣告成立至今,《无疆》是一曲属于RDFZer的青春之歌,也是一扇向社会敞开的思想之窗。“一曰眼光无疆,二曰胸怀无疆,三曰思绪无疆。”在这里,我们以少年人的理想与信念做画纸,用认真且专业的态度落墨,将精美和绮丽的光影装裱,把青春和岁月的无疆远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