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首页>教育>正文

日坛少年揽月摘星

2022-10-2616:02:14来源:中学时事报

x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2022年4月24日,是第七个中国航天日,由国家航天局联合教育部、科技部、中科院等发起的“嫦娥七号和小行星探测科普试验载荷创意设计征集”正式公布获奖名单。至此,这项跨越两年的征集评选活动最终落下帷幕,来自北京市日坛中学的练宇轩同学凭借论文《附着网着陆对于小行星着陆探测的创新及应用想法》获得二等奖和中学最佳创意奖,在本次面向大中小学在校生的征集评选中,这是中学学段的最好成绩。

“练大神”来了

2020年秋天,练宇轩成为了日坛中学的一名初一新生。他的父母都是信息技术工作者,这让练同学从小就对科技抱有极大兴趣。也正因如此,初来学校的练同学加入了学生会科技部,在学生会的试岗期间,他收到了老师下发的通知。在懵懵懂懂中,他开始了“小行星探测科普试验载荷创意设计”创赛长跑。

小行星探测是一个离课本内容很遥远的概念,初中生如何凭借自己的创意做出有价值的设计,这是练宇轩首要思考的问题。通过大量的信息搜集他了解到,小行星探测器有过先例——日本的隼鸟1号和隼鸟2号。这两个探测器的探测方式都是在接触行星的一瞬间取样。不过,接触式探测所收集的材料仅仅是沾在前端碳杆上的一点星球样本。

基于这些信息,练宇轩开始思考,可不可仿照行星探测器的形式,让探测器降落到小行星表面,这样就有更多的取样时间。确定思路后,练宇轩马上开始行动,查找资料、电脑模拟绘图、制作简易模型、撰写论文。最终,在10月30号,练宇轩的第一版论文写作修改完成,在这篇论文的最后,他这样介绍自己:“我是练宇轩,我擅长信息技术,对于航天等科技技术也很感兴趣……我将自己对小行星探测科普试验载荷的一些创意和开展的设计制作过程和各位朋友分享,不当之处还希望大家能够批评指正。”

耐心、热情和谦虚是练宇轩成功的关键。

实验千遍模型自现

初版论文完成后,反反复复的实验占据了练宇轩的生活,练同学规划着自己的时间安排,每天回家后都会花一到两个小时进行实验探究。

着陆的难点在于小行星上引力较小,探测器与小行星的相对速度大,很难通过硬着陆的方式让探测器来到小行星表面。在多次实验过后,练宇轩同学找到了方向,如果探测器与小行星可以保持相对静止,就可以使用气动装置发射附着网。在附着网接触小行星后,表面倒刺嵌入小行星岩石、土壤,像搭扣一样“粘”在小行星上。随后收回主绳,牵引探测器着陆在小行星表面,如此就可以实现有效采样了。

在将近两年的评选过程中,练宇轩坚持着自己的设想不断努力,实验模型也在不断迭代,日常生活中,他发现新鲜事物的时候,也总会思考这件事、这个物品能不能助力项目的研究。在外出旅游时,练宇轩和他的家人来到一处火山景点,他发现火山石表面凹凸不平,多孔洞,可以用来模拟太空中的小行星,这让他欣喜万分。

什么装置模拟附着网的发射舱更形象?矿泉水瓶、笔筒、吸管还是罐子;什么线绳更适合模拟附着网的主缆?棉线、麻绳?还是渔线?在探究过程中,练宇轩在老师、家长的帮助下不断寻找最优解,完善实验模型。

实验中,不仅需要大量运算,还需要物理知识来加持。在父亲的帮助下,练宇轩掌握了和实验有关的物理知识:填充物体积越大,推动它所需的力气也会越大,需要更大的气压才能打开瓶盖,纸张质量小,适合作为填充物模拟不同发射速度的表现……

普通坚持 钻研 热爱

在科技创意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练宇轩,在学科学习上也是佼佼者。同学们总笑称他为“练大神”。有一次学生会的同学们在活动间隙讨论生物小测情况,练宇轩在旁默默听着,有个学生看到他,问了一句:“大神,你考了多少啊?”他淡淡地回复了一句:“满分。”瞬间,他收获了全场羡慕的目光。

课余时间的他,多数是在学生会科技部开展自己的科研项目,这让他收获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伙伴。虽然在项目推进中总会遇到一些问题,需要反复实验,探寻解决方法。但这也让他和小伙伴们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

在老师和同学们眼中,练宇轩未来一定会成为科学家或是工程师,“练宇轩是一个特别沉稳的孩子,做事特别踏实,有自己的规划和想法,而且能够一直坚持下去,特别具有科学家身上那种钻研精神。”他的指导老师林彦杰如是说。如果用几个词来概括他自己,练宇轩选择的是“普通”、“坚持”、“钻研”。再补充一个那就是“热爱”。他认为,他也是个普通人,不过是多了一点坚持和钻研,让他获得这么高的奖项。而支持他走下去的,除了父母和学校,还有热爱。

在采访当天,练宇轩早早来到学校进行准备,他反复检查模型,默诵自己的PPT讲解文案。 在将近两年的创意比赛过程中,他通常是面对镜头向专家进行作品和思路介绍,这样线下面对面的展示,对于他来说还是首次。不熟悉的事,要更用心,哪怕花费更多的时间也要做好。练同学的严谨认真,展示在所有人面前 。

科创比赛,要以学生为主

中小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比赛,一直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不少人看来,有很多学生作品背后都是老师和家长在参与协助。理论知识的欠缺,让中小学生的创意实践变成了无根之果。如何能让学生主动探索,爱上科技,获得更多的成长?学通社的记者们也把这个问题抛向了指导练宇轩同学参赛的林老师。

林老师认为,学校和老师更多的是在学生有创意想法和想要了解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指导和培养,这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学习”。

在某些地方,确实存在很多像小学生研究抗癌论文获奖的情况。但在日坛中学,学校和老师更加侧重的是学生的发展,实现育人的目标。在各项活动中,老师们基于学情开展指导,帮助学生丰富实践应用。在拓展延伸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收获成长。

“练宇轩参与的这个竞赛持续的时间很长,远超一般的竞赛,老师和学生需要持续跟进,不断调整自己的方案。他能够有这样的成绩我很高兴,而让我更高兴的是,他在整个参赛过程中的成长。从构思到成文,从实验到报告,在一次次的修改、调试中,他从一个懵懵懂懂的少年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学生会干部。”

林老师在采访中说道:“对于每个学生,如果他想开展科学研究,我就陪着他做研究;如果他需要指导意见,我就尽可能提供多个意见,让学生自己权衡。”

这是一个志同道合的过程,志同,才能道合。

责任编辑:王麒(EN092)

头条新闻

点击加载更多

频道推荐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 历史
关闭 北青网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