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首页>教育>正文

教育部 中国消费者协会提示:校外培训有风险,报班需谨慎

2023-03-1316:31:51来源:央视网

x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央视网消息:据教育部网站消息,2022年,一些学生家长在校外培训机构捆绑销售、充值赠送等促销手段的诱导下,超时段、超限额支付培训费用,带来“卷钱跑路”“退费难”风险,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教育培训服务投诉近7万件,高居服务类第三位;对此,教育部、中国消费者协会督促指导各地积极化解,切实维护家长合法权益。为切实减少新学期消费侵权事件,特提醒广大家长和学生,要理性看待校外培训,理性选择培训机构,理性支付培训费用。

(一)理性选择培训机构。一些校外培训机构未取得主管部门发放的行政许可,或以个人名义开展“一对一”“住家教师”“高端家政”等违规培训,这类培训既无资格资质、无质量保证,又存在极大安全隐患。为方便家长查询,教育部开通了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家长可通过“校外培训家长端”APP,选择具备资格资质的校外培训机构。

(二)签订规范服务合同。广大学生家长在缴纳培训费用前,要与校外培训机构签订由教育部和市场监管总局制定的《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2021年修订版),特别要关注涉及课程、从业人员、费用的条款,明确约定退费情形、退费方式,同时索取正规发票并妥善保管。

(三)理性支付培训费用。请学生家长在支付培训费用时,不要支付超过3个月或60个课时的费用;非学科类培训一次支付不超过5000元限额的费用,避免退费纠纷和“卷钱跑路”风险。同时,要警惕以“充值赠送”等方式诱导超时段、超限额收费。要注意缴费安全,通过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完成培训缴费,切勿通过转账或现金等方式将培训费用支付给除预收费资金监管账户以外的任何账户。

(四)警惕机构虚假宣传。一些培训机构为获得最大客源、获取最大利益,刻意夸大宣传培训效果、培训成绩、从业人员力量。建议家长和学生“三思而后行”,实地考察培训机构的办学场所、从业人员力量、经营情况、设施设备等情况后,再做决定。

2023年,教育部、中国消费者协会将会同相关部门开展校外培训“平安消费”专项行动,进一步规范培训收费行为、强化校外培训预收费资金监管、加快校外培训消费纠纷化解、加强消费教育指导、严肃查处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切实维护学生及家长合法权益。同时,请广大学生家长“擦亮眼睛”,提高消费权利意识、消费自我保护意识,自觉抵制违规培训,对违规培训进行监督举报,共同营造放心、安心、舒心的校外培训消费环境。

(央视网)

责任编辑:王麒(EN092)

头条新闻

  • 成都:“夜经济”点亮城市活力

    以三色路夜市为代表的潮流夜市、后备厢集市、社区民生夜市等新型夜市,以夜游锦江、特色巴士为代表的文旅融合项目,带动“夜经济”不断拓展自身边界,激活城市夜间消费活力。

  • “对群众的冷暖多在意,关怀就有多细致入微”

    从生命健康到民生小事,总书记的关怀就像家人一样贴心,温暖了这座英雄的城市,坚定了大伙儿战‘疫’的信心……”

  • 宁夏须弥山石窟修复工程过半

    须弥山石窟始凿于北魏晚期,距今有1500多年历史,是古丝绸之路东段北道上的重要历史文化遗存,也是中国十大石窟之一。

  • 浙江宁波:多家公益组织联合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15家社会公益组织联合在锦屏街道城西岙村、锦轩社区开展小草志愿服务广场活动,为群众免费提供理发、电器维修、医疗咨询等多项民生服务。

  • 水痘进入高发期 家长们请做好战“痘”准备

    水痘俗称“见面传”,托育机构/中小学等儿童集中场所一旦出现传染源,容易通过飞沫传播(交谈/咳嗽/打喷嚏等)、直接接触(使用公用物品等)等途径进行扩散。

点击加载更多

频道推荐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 历史
关闭 北青网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