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制课程开发的总体思路:设计课程任务群
2023-04-1908:22:27来源:北青网
学院制课程开发的总体思路是本着从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生学习规律出发,以学生的实践为主线,以综合素质的提高为目标,设计学院制课程任务群。
学院制课程任务群的内容设计体现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学院制课程任务群由综合素养和探究主题集群构成。综合素养集群由学术启蒙课程、创意启蒙课程、职业启蒙课程构成;探究主题集群由文化参与课程、学科融合课程、社会实践课程构成。每个课程任务群都有相应的价值追求、目标与内容。学院制课程任务群会随着社会发展以及学生需求有所增减和完善,它以自主、合作、实践、探究学习为主要途径。
基于东城区核心功能区的定位、东城区均衡优质发展的教育需要和学生全面而个性发展的需求,学院制课程的整体结构主要集素养型课程、方法型课程、问题型课程于一体,更多地表现为综合、实践、跨学科的学习任务群。学院制课程结构具有一定的变通性,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呈现出区域文化特点,也要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需求。学院制课程任务群,以提高学生的个性需要、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为目标。学院制课程学习任务群打开了学校围墙、打破了学科壁垒。
课程任务群1 学术启蒙课程
1.价值追求
学术启蒙课程扭转教育过程的极端功利化,破解了人才素质结构的单一化。这一课程引领学生主动探问、究理,在探究中有所感悟、有所发现。它倡导学生在关联学习、多维学习、跨界学习过程中进行深度学习,强调情感与行为高投入的钻研精神。
2.目标与内容
(1)选择阅读简明易懂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论文,领会不同领域科学与文化的内容,培养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2)掌握一些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访谈、文献检索与综述、自然观察、分类、取证、实验、数据分析、行动研究等,促使学生深入思考。
(3)了解深度学习的一些方式,如研究性学习、微课题研究、实验研究、项目式学习、学术交流活动等,培养学生的研究品格。
(4)尝试撰写学术论文,进行学术交流活动,发展学生的学术素养。
课程任务群2 创意启蒙课程
1.价值追求
创意启蒙课程是通过启发学生的创意直觉,使学生在认识、体验、实践的学习过程中,走出思维定势, 让所学知识活力化,从而提高学生创造的主动性,提升学生的创意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2.目标与内容:
(1)开设文化实践、科技探索、创意搭建、工程设计等综合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
(2)通过丰富的科技、文艺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等创新品格;为学生创设自主设计、实践探索的环境,并提供相应的课程支持,在参与科技、艺术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鉴赏力、想象力、实践力、创新力,做到在探究实践活动中大胆创新。
课程任务群3 职业启蒙课程
1.价值追求
职业启蒙课程引领学生了解职业的多样性,帮助学生开启职业兴趣、培养职业意识、认知职业内涵、规划职业生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职业启蒙课程是学生发展的理性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
2.目标与内容
(1)分段式课程目标与学习方式职业启蒙课程在培养目标与学习方式上呈层级递进关系,分为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层次。
小学阶段学生处于职业启蒙教育的陶冶期,其特点是对职业认识模糊,不清楚职业的分类与要求。通过模仿体验等活动,学生知道有不同种类的职业,唤起其职业兴趣,促进他们对职业的感知。
初中阶段学生处于职业启蒙教育的感悟期,其特点是对职业有广泛的兴趣,能够知道职业的差别,但是缺少具体的了解。通过感悟体验等活动,学生得以感悟职业的魅力和特点,了解不同职业的职业要求,感受职业乐趣,并能够初步进行自我评估,促进对职业的认知。
高中阶段学生处于职业启蒙教育的探索期,其特点是身心趋于成熟,视野开阔,对职业认识水平逐步加深,但是对自己的职业选择不够明确。通过研究体验活动等,主动分析自己感兴趣的职业,初步明确自己的职业倾向,描绘发展路径,领悟职业价值,逐步树立职业理想,促进对职业的探知。
(2)职业启蒙课程类别
目前,职业启蒙课程有八大类别,即农林牧渔类、交通运输类、信息技术类、医药卫生类、财经商贸类、旅游服务类、文化艺术类、公共管理与服务类。
课程任务群4 文化参与课程
1.价值追求
引导学生关注和参与文化生活,学习如何剖析和评价文化现象,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增强文化自信。
2.目标与内容
(1)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交流、文化体验、实践活动等,增强文化自信,理解、认同、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参与当代文化生活。提高对各种文化现象的认识能力和阐释能力;参与文化公益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3)建立读书会、新闻社等各类文化学习共同体,在阅读、调查中拓展视野,培养多方面学习能力。
(4)利用家庭资源以及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名人故居等,通过实地考察,研究社会生活中的文化现象,深化对文化现象的认识。
(5)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融入国际文化元素。借助文化展板、校刊校报等多种媒体形式,组织“地球村”“外交官”等文化活动,营造多元文化氛围,培育学生对不同文化的认同与理解,培养适应未来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课程任务群5 学科融合课程
1.价值追求
学科融合课程注重学科之间的横纵向联系,关注学科课程之间知识的融通,避免分科知识的片面性和碎片化,以提高学生跨学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提高其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意义。学科融合课程既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又有利于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最终提升学生的整体认知思维水平。
2.目标与内容
(1)实施跨学科课程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接触或面临的事件往往是不分学科的,是超越教科书范畴的。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可以进行学科渗透与跨学科课程群的实践。
学科渗透是将某个学科或某个元素的教育内容,渗透到其他学科之中的教学方式。比如,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各个学科,将茶文化渗透到人文学科。
跨学科课程群可以依据教师教学现状及学生学习需求,围绕“同一主题的课程群搭建”或“学科综合侧重一科”的跨学科融合模式进行实践。比如生物课与劳动技术课的融合。人文学科跨学科课程群搭建,可以按文化主题设计,从形式上看是“分科”的,但在内容安排上是紧密配合的。例如,学习英国文化这一主题时,语文课可以从莎士比亚讲到英国文学,英语课可以讲英国的风土人情,地理课可以讲英国地理,美术课可以讲英国名画,音乐课可以讲英国名曲,等等。这种跨学科课程群模式,不仅加强了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与配合,还避免了教学内容的重复。
(2)在研学旅行中实施有预设的课程融合
研学旅行,就是依据研究性学习的特点与知行合一的学习需求,通过集体旅行的方式让学生走出校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对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培养学生在行走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实现行走过程中的学科交叉、碰撞,在“动态”中完成学科融合。有预设(有任务清单)的研学旅行,是有效的动态生成的学科融合课程实践活动。
(3)借用社会资源,通过专家引领,实现学科的高端融合
东城区充分利用北京首善之区的文化优势,借助科研机构及大学的“通才”,通过讲座、沙龙、对话等多种形式,打通学科肯綮,不着痕迹地实现学科在深度与广度上高度融合。
课程任务群6 社会实践课程
1.价值追求
社会实践课程引导学生运用各门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科知识在社会实践课程实施过程中延伸、综合、提升,培育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相关学科知识进行综合、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课程的育人效果。
2.目标与内容
(1)借助社会调查等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强调学生探究和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的能力。
(2)根据社会实践课程需要,结合东城区核心功能区的定位,选择性地利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推荐的152个主题活动,比如国家安全教育、法治教育、环境教育、海洋教育、社区服务等等,使学科知识在社会实践课程中得到有效运用。
摘自:《学院制区域课程供给新模式》(主编/郭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