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天宫启新程
2023-11-0313:36:44来源:中学时事报
神舟十七号3名航天员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这是10月26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与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全家福”。 新华社发(韩启扬 摄)(图说)
在西北大漠一年中最美的时节,中国人开启飞向太空新的征程——2023年10月26日11时4分,长征二号F遥十七运载火箭托举着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送汤洪波、唐胜杰、江新林3名航天员奔赴“天宫”。
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第2次载人飞行任务,也是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30次发射任务。
20年20人进入太空,华夏儿女叩问苍穹,步履不歇;
30战30捷一气呵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再立新功。(导语)
接力出征一往无前
10月26日上午,身着乳白色舱内航天服的3名航天员,在万众瞩目下,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出征太空。
他们将要执行的,是中国空间站进入应用与发展新阶段的第2次飞行任务,也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1992年立项以来的第30次飞行任务,这是一场接续实现梦想的远征。
前来送行的人群中有杨利伟,他向即将踏上飞天之旅的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挥手致意。
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也是从这里领命出征,中国人逐梦太空的千年梦想变为现实。
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独自飞行到太空会师……时至今日,我们已经建成了属于自己的“太空家园”,在浩瀚宇宙拥有了一方温馨港湾。
征途漫漫行稳致远
11时14分,橘红色的尾焰从长征火箭的底部喷薄而出,如巨龙盘旋托举洁白的箭体腾空而起。
有着“神箭”之誉的长征二号F火箭,是我国唯一一型用于执行载人任务的运载火箭,肩负保障航天员安全进入太空的特殊使命,至今保持着100%的发射成功率。
系列运载火箭以“长征”命名,时时激励着科技人员克服艰难险阻,到达胜利彼岸。这是设计者命名的初衷。从一穷二白发展至今的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何尝不是一场千万人并肩共赴的“长征”。
面对世界航天大国在载人航天领域已先行30年,中国老一辈航天人决心自主创新打造航天员天地往返的“生命之舟”。“当时提出的载人飞船三舱方案、轨道舱留轨方案、逃逸救生方案等,到现在还广泛应用于航天器,而且能与国际航天很好地接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闫洁说。
针对空间站阶段任务需求,载人飞船开启了组批研制模式,建立了多艘载人飞船并行设计研制的管理体系。“神舟十六号到神舟二十一号飞船是组批生产的,技术状态基本一致。”闫洁说。
20年前,正在清华大学读博的薛辉,在电视上看到神舟五号升空。2009年,他成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一名科技人员。“在神舟升起的地方,我找到了国家利益和个人价值的结合点。”他说。
这些年,越来越多的“薛辉”,主动加入到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的征途中来。
和平进步泽被千秋
10月26日17时46分,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采用自主交会对接模式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形成三舱三船组合体。19时34分,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顺利打开“家门”,欢迎远道而来的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入驻“天宫”。
2021年,航天员汤洪波作为首批入驻中国空间站的航天员之一,亲历了“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的历史时刻;时隔2年后重返“天宫”,他又亲身感受了中国空间站从“一居室”到“三居室”所彰显的中国速度和中国力量。
神十六、神十七两个乘组“太空会师”,带来一张令人期待的合照:有飞天次数最多的航天员景海鹏,有最快重返空间站的航天员汤洪波,还有4名第三批航天员同时在轨。
从零开始摸索的首批航天员作出了开创性贡献,如今,第二批航天员挑起大梁,第三批航天员接续飞行,第四批航天员正在选拔,其中或有人来自港澳地区。
薪火相传,欣欣向荣。
在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向全世界发出邀请,欢迎所有致力于和平利用外空的国家及地区与我们开展合作,一起参与中国空间站飞行任务。
20年前,杨利伟遨游太空的短短21小时23分钟里,将联合国旗和五星红旗放在胸前展示,还在工作日志的背面郑重写下:“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太空了。”
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正是中国人接续飞天的初心使命。
来源/新华社